新闻报道
当前位置:首页-学院动态-新闻报道

【教师采访】王晓璐—启智润心,因材施教

作者:admin浏览次数:36发布时间:2024-07-08 13:26:58

  于她而言,教育,是一场爱与责任的坚持。她秉承“以爱力源,以情育行,真诚待人”的理念,用小小微光,引领学生前行;用纤弱力量,让学生学会坚强;用高度的责任心,赢得学生们的信任;她如同一盏灯点亮了学生的成长,又好似一把伞护佑了学生的前行。


  王晓璐,硕士,讲师,主要研究宪法与行政法。工作至今共发表论文10余篇,涉及合宪性审查、民族法治、兵团法治方面的问题。2017年立项国家课题1项,2019年立项全国党校系统课题1项,参与结项国家课题3项,全国党校系统课题1项,参与兵团课题1项;2016年获兵团发改委课题二等奖,2019年获百色干部学院“新中国成立70周年理论研讨会”二等奖,获兵团法学会优秀成果二等奖。


科研与教学任务相辅相成

王晓璐老师认为,上好每一堂课是自己应尽的职责。她将授课放在第一位,尽量上好每一堂课,并且在备课的过程中,也注重着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。在授课的同时,也不忘了提高科研能力;在研究科研项目的同时,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。所以,王晓璐老师在备课和授课之余的时间,也会尽量保证完成科研工作。

授课模式

在教学上,王晓璐老师努力做到到以下五个标准:因材施教、有教无类、寓教于乐、教学相长、言传身教。她也将案例教学、对话教学、提问等启发式融入到教学实践当中去,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,让同学们意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重要意义,产生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。

互动促进交流

在授课的过程中,王晓璐老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,并通过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生活经历,与学生敞开心扉,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,尽量真实且真诚地与学生沟通;她还会通过一些幽默段子,让学生与自己在精神上高度契合,让同学对课堂、对知识产生一种亲近感,不会产生抵触情绪。

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

对于法学生而言,掌握法学专业的基础知识是创新和实践的前提,王晓璐老师严格要求学生掌握好基础课程。她认为,要让学生意识到通往未来的道路有很多,但最主要的是要发现自己的禀赋并充分发挥才能,学会独立思考,要正确认识自我,在实践中积极主动,敢于挑战,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赓续前行,不迷失方向。

突破自我,言传身教

内敛的性格于王晓璐老师而言,是一个较大的挑战。要在几十人甚至上百人面前滔滔不绝地说话,甚至尽量表现得幽默风趣,侃侃而谈,这需要下极大得功夫。老师回忆起最初做教师的几年,都会带给她带来较大的压力,每次上课前都会紧张。但是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,是她应对这一挑战的最好得方式,并且随着授课经验逐渐丰富,这种紧张感也就逐渐消失了。

但另一个挑战,就是到每个学期中后期,学生普遍有一种倦怠感,加之期末复习,听课的同学会减少,上课听课状态不好。面对这一问题,王老师会通过在课间放一些有趣得小视频,分享一些自己喜欢的节目和电影,帮助同学们放松心情,从而将学生们的注意力重新拉回课堂。

对同学们的建议

在这样一个变幻莫测世界中,部分大学生存在意义感的缺失,内心较为浮躁。王晓璐老师想对同学们说,在这种氛围下有迷茫是正常的,而利用大学的时间,多读书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。她建议同学们可以阅读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经典著作,如果对历史、文学、哲学等感兴趣的同学,读一些相关书籍也会对未来有潜在的利处。在读书过程中发现真实的自己,并向这些作者、学者学习人生的智慧。

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,在读书的同时,积极行动起来,比如通过实习或者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社团、竞赛等,能够“学以致用、知行合一”,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,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道路。


  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,王晓璐老师一以贯之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,以辛勤耕耘回答出了“培养什么人、怎样培养人、为谁培养人”的根本问题。

  “大先生”之大,有大的情怀,王晓璐老师以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的持之以恒,“燃烧自己,照亮别人”的奉献精神,培养出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批批奋斗者,刻画出“大国”模样,让微光成炬,点亮世界。

文稿:李金熹 王晓璐

图片:王晓璐

编辑:李金熹

初审:郭曼捷 欧阳安儿

复审:杨金元

终审:江小卫





Baidu
sogou